四天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travel

本人放假的節目可以簡單得很,在海濱公園坐下,細閲没有多餘消費廣告的免費文化雜誌。 寧靜的環境下,令每隔一分鐘頭頂飛過的飛機聲十分明顯,經常在想機上的幸運兒今次是飛往地球的那一個角落,我又何時可成為這些幸運兒呢?進不了航空公司工作,低職位又沒有公幹機會,令我更想自主地去經歷的第一次的單獨旅行。

多得公司需要我計劃定上半年的年假,我才認真選定日期。 地點方面,原來一直都已經在心中,只是有點遠、有點貴。 現在回想由Gardens by the Bay開幕、至新聞一則又一則比較兩地、至跟與移居到港的新加坡博客短聚、至追有廖碧兒演出的新加坡劇Lion Moms、至劇集影響後經常到Toast Box,這通通令我一步又一步踏近這小國。

四天的外遊,我跟本沒打算用攝影的心態去看待,更坦然不再想去碰充滿傷感的相機箱; 攝影回歸原點,用來序事、用來留念。 踏過的每一步總是懷著了解當地的本質去探索。 早上飄來的南洋咖啡香,晚上陣陣的印度香料,這多國共存的國家完全有別於像重慶大廈的兩層商場。

廚房裏看世界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不時望出窗外的我,總是望向有大洋台的住宅,夠竟在平衡時空換轉了我在該洋台的我會是怎樣的呢?

香港人就是有種不斷要看外面世界的社會, 這絕大可能是因為地方極小而引生出來的習慣,又或者只是需求所致令本地不足之處可以得到填補。

Shades of

“格離屋啲飯餸特別香” 是有原因的,
不過我從來沒有深究為何自己從來沒有想學弄港式家常料理。
是不是因為港式的快餐太簡單根本沒需要學 (如煺蛋公仔麵、餐蛋三文治等等..)? 又是不是港式餸菜很多時候需要的火力在家居情況下不理想?
或是因為住所附近總有茶餐廳/連鎖快餐店的話關係?
我想這全部都是箇中原因。

City Power

上年,可能因為看過了印度電影加上他們特有民族音樂關係,我今上半年自學了好幾款印度式的香料菜式,當初只是由想學香料奶茶幫襯過重慶大廈一間店,之後吃過幾次快熟的湯包咖哩,始終想學一下,便買了不少材料包括印度長米和各種香料。 的確有成功做出極有滿足感的時候,但以傳統的方式由準備至完成需花的時間往往可以用上1.5~2小時,油煙亦不少,家的抽油煙機長期壊掉的情況下更令我想停下來。

就是這樣我回到自己喜歡的意大利菜,前後30分鐘就可以吃到有飽肚的意粉和三文治,加上自己硏究數年,質量有多少保證。 事實上地中海風味便是品嚐食材原味,所以準備工作比較容易近人。有時也覺外面餐廳的價完全不值得,我可以以這價買到了材料 + 1瓶不錯的葡萄酒了。 或者,這正正就是肚外的滿足感。與其為餐廳老闆交租,不如當作一點人生經驗吧,這也算是我現在的一種娛樂了。

接著,我也驚訝自己竟然有動力去嘗試做日式料理。 一切由日本電視節目開始,節目中的人物總是離不開吃喝,尤其在家居便可時常簡單做菜,這一定程度令我想了解更多。 不難相信,我由不知什麼是味淋,到現在跟著教學已備有柴魚片、昆布、味噌等等主要調味料。 事實上,很多知識是累積出來的,我就是無意中記得電視節目介紹過柴魚,也記得在我小鎮上學時的一個夜上下雪停電,我在一個日本學生朋友處吃過火煱爐煮出來的親子丼,聽上來的確有點雪中送炭的感覺。 當時我還以為這看起來太簡單了,根本不知道原來這是日本有名的一樣料理。
這也成為我第一道做出的日式料理。

//

可以下廚的人是特別有吸引力,對的!

Fences

回想求學年代有香港人煮到一手好菜就可以每星期請客一聚。 也有一位韓國男生遲我一學期入學,18~19歲的他,已懂得入廚,味道還要聽說不錯的 (印象中我沒有試過,可惜!)。 就連鎮外的其他留學生也知他可以入廚。

當時我跟本不當這是什麼技能,就是可有可無那種。

同一天空下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半年前,我選擇離開這一切一會兒,尤其是社交網絡。 

East Kowloon

經已一年多沒上正職工作,這年來帶給本人的體會多於六年多的正職。 見的人廣了、到過的地方遠了。只因工作的要求續漸遠超過自己的能力,加上非定時的工作時間, 對整體自己得到的回報而吃不消,打沉了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些想法。 工作關係,眼見工作遇上的人談及/擁有的美好,或在社交網絡上的一幅又一幅快樂的景像,令人聯想自己比較出來的狀況,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Commute

本身就自覺分享的動機已被看成一種所謂 ”習慣”,更不想的是給自己機會想像和與別人比較。 分享的對象和方式不應該像在街上大叫的一樣,形式和意思都有太大的差別了。 試想你友人有意無意地分享了小眾才會回應得來的快樂時光,你會為那人如悅起來,只是看得多有意無意之間只會一層又一層地被人蓋上了妒忌,某些事還是留給適當的人看吧。

除非我把大部人放進不關注類別內,那麼倒不如離開便來得更清靜。 

//

Soccer Match

在二十出頭的時候,你有被人問過你想在那一行業的職業打滾嗎?

有人可清晰地答出他/她們的目標理想。 答不出來是正常的,無需隠瞞。 也有人真誠地答: 尋找中。 人類自數千年以來都只是有一個目的,便是生存。 只是時代變遷,生存這遊戲必須靠金錢。

不是所有人都有什麼偉大的大志,有的家境關係,父親早出睌歸,但就是這樣兒子畢業後也沒想太多跟著父親一起工作來幫輕家庭,這可能是中一個典型跨代守業例子。 有的來自小康之家,成長時及入世後選擇上必定有優勢,便容許大膽地去嘗性另類的可能性。 也有的 ”兩頭唔到岸”,在半迷失狀態,去向未明但又須裝上假面具般生活。

Sunny Beach

我希望帶出箇中的意思:  每一個人因個人性格、家人影響薰陶之下,不能有絕對的標準。 你可能自己自責,為什麼人家的一分之力,人生便造出成果? 為什麼自己的十分之力卻原地踏步?  只可歸咎出生/後世機遇不一樣,不要被屈服於階級之中,人必須有自己的代表作,你(曾經)靠自己努力創造了的一片天,永遠都是藍天與白雲。 如需回到起點,抬頭仰望,他日必定會再見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