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望出窗外的我,總是望向有大洋台的住宅,夠竟在平衡時空換轉了我在該洋台的我會是怎樣的呢?
香港人就是有種不斷要看外面世界的社會, 這絕大可能是因為地方極小而引生出來的習慣,又或者只是需求所致令本地不足之處可以得到填補。

“格離屋啲飯餸特別香” 是有原因的,
不過我從來沒有深究為何自己從來沒有想學弄港式家常料理。
是不是因為港式的快餐太簡單根本沒需要學 (如煺蛋公仔麵、餐蛋三文治等等..)? 又是不是港式餸菜很多時候需要的火力在家居情況下不理想?
或是因為住所附近總有茶餐廳/連鎖快餐店的話關係?
我想這全部都是箇中原因。

上年,可能因為看過了印度電影加上他們特有民族音樂關係,我今上半年自學了好幾款印度式的香料菜式,當初只是由想學香料奶茶幫襯過重慶大廈一間店,之後吃過幾次快熟的湯包咖哩,始終想學一下,便買了不少材料包括印度長米和各種香料。 的確有成功做出極有滿足感的時候,但以傳統的方式由準備至完成需花的時間往往可以用上1.5~2小時,油煙亦不少,家的抽油煙機長期壊掉的情況下更令我想停下來。
就是這樣我回到自己喜歡的意大利菜,前後30分鐘就可以吃到有飽肚的意粉和三文治,加上自己硏究數年,質量有多少保證。 事實上地中海風味便是品嚐食材原味,所以準備工作比較容易近人。有時也覺外面餐廳的價完全不值得,我可以以這價買到了材料 + 1瓶不錯的葡萄酒了。 或者,這正正就是肚外的滿足感。與其為餐廳老闆交租,不如當作一點人生經驗吧,這也算是我現在的一種娛樂了。
接著,我也驚訝自己竟然有動力去嘗試做日式料理。 一切由日本電視節目開始,節目中的人物總是離不開吃喝,尤其在家居便可時常簡單做菜,這一定程度令我想了解更多。 不難相信,我由不知什麼是味淋,到現在跟著教學已備有柴魚片、昆布、味噌等等主要調味料。 事實上,很多知識是累積出來的,我就是無意中記得電視節目介紹過柴魚,也記得在我小鎮上學時的一個夜上下雪停電,我在一個日本學生朋友處吃過火煱爐煮出來的親子丼,聽上來的確有點雪中送炭的感覺。 當時我還以為這看起來太簡單了,根本不知道原來這是日本有名的一樣料理。
這也成為我第一道做出的日式料理。
//
可以下廚的人是特別有吸引力,對的!

回想求學年代有香港人煮到一手好菜就可以每星期請客一聚。 也有一位韓國男生遲我一學期入學,18~19歲的他,已懂得入廚,味道還要聽說不錯的 (印象中我沒有試過,可惜!)。 就連鎮外的其他留學生也知他可以入廚。
當時我跟本不當這是什麼技能,就是可有可無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