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 伍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travel

此行最令我難忘莫過於火車博物館內的所有陳列品,當中包括火車的歴史、演變、機械、票務、等等…回想起這麼多火車支缐其實跟他們歷史有關,因每一條線路其實可以代表一間公司,不同的公司分別在經營,有點兒像航空公司一樣。 博物館規模像尖東香港歴史博物館再加多一個有1:1路軌轉盤的露天廣場,可見他們非常重視土地區域的歷史。

不過令我更好奇的反而是他們的學校課外參觀活動,我到過的任何一個有歷史博物成份的景點,都有一大級學生在埸進行校外參觀,小至幼稚園像寵物般的坐在手拉車被老師拉著(情景太可愛),大至高中生。 我知道我們本地也有這類活動,但印象中非常有限,令我感覺到兩地教育有著的核心分野,可能教了出來不能成才,但不能遠離教育人民的初衷。

//

近月一系列的群眾運動,其實是一群不滿社會現狀的人,帶頭的有某程度政治動機,我看到的不是對與錯,是因與果。 我眼見失望的政策方向,不是這種條例的內容,而是一直停在原地的方向。 如在地的民生政策、環保政策、非地產/商業項目發展,遲遲在硏究當中,西九/啟德一帶原是一個20年前香港大都會的2.0希望,卻也慢慢分割成住房短缺的救火犧牲品,説切身少少的環保分類,又原來政府沒有自己的規管、保貼有限沒法經營、零典範地進行, 我真的不知我放入回收桶內的是否真的得到回放,還是只是塑造美好大都會的花瓶。 遲遲打造不到新的旅遊點,市內已狹窄,還分流不到遊客到其他地方,我都為他們辛苦。 狹窄至極的環境,怎樣可令人快樂。

香港需要一個平衡,長期傾斜的支柱令遊戲玩不了,人囗過盛地方細小,什麼都被框住,低天花大窗台等等變成賺錢工具。 人,有思想有感受的,年輕人及中年人看過世界的一切可能性。 工時長、賺得小、住得更小、發展零展望、貧窮加劇,不需專家也可推斷香港不變只會更壞。 香港人的心聲有誰做得到。

京都 – 肆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旅遊書特別介紹嵐山的竹林與周邊的去處,我把這活動放在第三天的行程內,事原我是想去別處行山,不過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比叡山如要行的話就需花上六小時,的確逗留天數不夠令我最終沒往這邊去。

總算嵐山給了我一個另類悠閒的一個中下午,異地遊最大的難關莫過於方向感降至零,及言語不太通。 火車站在這區域內景點的附近,我看著看不明的地圖告示,人流又走不太一致的方向,有幸這時有一澳洲遊客也走著同一目的地。 簡單的一個竹林就足以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看似簡單的表面,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工夫配套做了。 嵐山有一條度月橋在河中,另一邊有著不同寺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天龍寺,雖然沒有什麼歷史介紹在場,但用心感受一下可想像古代時的風貌,附近的竹林也點綴了不少,看似簡單的一草一木,他們用了心保留下所有原貌,甚至人力車、木舟。

 

京都 – 叁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數年前我在電視節目中聽聞過城門河的可能性狂想曲, 也在季刊Breakazine內閲讀過香港水道管理的一些矛盾,我從來沒想過我可自然地走進另一個管治的河道 – 鴨川 。

星期二下午,我從稻荷的一所由婆婆經營的舊式咖啡室內吃過一滿足的蛋沙津三文治和法式牛奶咖啡,萬分家庭式的感覺。 坐上鐵路,我正前往的目的地不算是首或次選的地方,可以說是一個碰碰運氣而由不想花錢去的地方。

走過幾段路,我在賀茂大橋的支河會合處,這段的河水十分淺。 令我意想不到的事就在我眼前,這不是周末的草地或郊外平原,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二,卻我可以看到如畫般的日常百態,這點足以證明這個地方/國家的多元性。 我就坐在這支流的正中間聽著流水聲細看這活生生的一幅畫像。

有鴨在戲水
有人在橋底練足球和棒球
有不少人在踏單車
有小朋友自由地跑
也有大朋友在跑
有大叔在表演口琴
有狗朋友跟主人在浪漫
也有情侶在二人浪漫
有人在看書
也有人野餐

所有東西都可以來得隨意,慢下來還原做自己, 我亦成為了畫中的一小角。

整條河我沒有看過圍欄,河中還不時看到有過河石供人走來走去,十分有趣。 河旁有人行和單車路,適當位置也有坐位供人休息,這整條河每一處都成為了公共空間。 我覺得這種方式可教育小孩無障礙地自由自在地去玩,玩時特別可訓練自己的大膽而小心心態。 相比香港什麼都加上鐡網圍欄不准進入的習慣,養成 (管理者/使用者) 什麼都怕,我們本地成長的一代的確可作比較一下。

//

晚上我走過四条大橋,我又望見另一幅美麗的圖畫,可能當地人每天都可看到的卻成為了我的記念品,藍到極點的晚霞背境與燈火的黃造成無比的對比,情侶們坐在河邊草地二人世界,誰說一個人不可以浪漫呢。

這一帶其實怎樣步行也不會走錯,因為人流大概會引導你往前走,我就是這樣走到先斗町,是河邊旁的一條長巷。 這巷名正言順是一條酒吧餐廳街,從店外的窗可隠約聯想得到店內的氣氛,也有些像是到過好幾次的年輕香港人們推着單車來找餐廳,感覺到香港人在外地的吃喝玩樂可以很專門。 不過我有我的生活版(成)本,吃過Wendy’s快餐和外賣了便利店大餐,回酒店房看不會明白的日語電視節目至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