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本年的獨遊突破由年初新加坡開始、再到年中的日本京都,十二月的這個假期來得更加不易,五天的長假如要外遊的話,價錢一定不會少,出發數天前還在想怎樣去等雙糧還卡數,幸好突然想起另一戶囗還有(果然!)。 另外要是去沒到過的國度必須要多一點心思去選擇硏究。 不過對於初手來說,這目的地經已是其他人到過無數次的地方,什至是某些人的所謂 “鄕下”

曼谷。

//

由零認知到現在的確只可以目不暇給來形容,有點像台北但又不是同一回事,這地方沒有太多高樓,有高架和地下鐵路,要是到外郊的景點就雖要另外的交通工具。 第一天的短暫下午和晚上約說是時光倒流到香港的七八十年代,不如說他們發展的路線非常獨特和富趣味。

自以為是城市人,商場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不過如果我口中說出 “原來是可以這樣的” 可能意味著香港的購物天堂又早已過時。 或者曼谷的街道不是太雅觀或是太有連慣性,商場不單只是一個簡單的一堆商舖,他們把商場打造成另一個國家形象、一系列景點、一個真共享的空間,而不是那些要付錢的咖啡廳,商場內有非常足夠的人性化休息坐位。 商場外有市集,內有海量的餐廳/美食廊和商店等等,數量和商場面積就不在話下,新的好幾個商場無論規模和設計都比我們的K11 Musea勝,我會以一個天堂來比喻當地的商場文化。 這令我太意想不到了。

香港雖然是我們家,但客觀地比較,以往八九十年代的什麼美食購物天堂真的是現在遊客眼中的嗎?

京都 – 壹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日本是個怎樣的地方,這裏是否像我所想的一樣?
很多傳統的文化得到保留?
他們是真的有一種日本人精神嗎?
年青的一代是否很會打扮?
是不是到處都可容易看到香港遊客?
交通是不是很複雜?
言語可以溝通到嗎?

這一大堆未知數不斷提醒著我,是次之旅行不是單純的遊玩。

//

是次京都遊跟三個月前的新加坡遊來得輕鬆自在,基本是出發前一星期內購票預約,指南更是數天前番過,我大至了解行程不可能跟計劃中十全十美地進行,每人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喜好,一切從心便是美滿的一天。

所謂自己的步伐,景點每天是1.5個,時間容許之下可考慮其餘0.5個景點是否值得急於離開所在的景點,或是在此地方的周邊閒行。

第一天到達,入住的公寓式酒店,空間非常足,當中還值得一提的是,公寓房間有一個露台(我也因此而留意其他屋/大廈),足不出戶便可有涼風陪伴著,令我感到日本的樓房非常著重居住範圍內的室外空間。

土地問題是當權者管理上和市場營運者們過份扭曲的問題,不應該成為平民的問題,令人缺少應有的空間,更不應把露台包裝成富户才可得到的消費品。 住也住得不好,或不容許自住,人又怎會有人生想像。 國家最大的資產不是財富,而是安逸的人民啊。

對的,我領會到外遊住在酒店可能是不少人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