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 伍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travel

此行最令我難忘莫過於火車博物館內的所有陳列品,當中包括火車的歴史、演變、機械、票務、等等…回想起這麼多火車支缐其實跟他們歷史有關,因每一條線路其實可以代表一間公司,不同的公司分別在經營,有點兒像航空公司一樣。 博物館規模像尖東香港歴史博物館再加多一個有1:1路軌轉盤的露天廣場,可見他們非常重視土地區域的歷史。

不過令我更好奇的反而是他們的學校課外參觀活動,我到過的任何一個有歷史博物成份的景點,都有一大級學生在埸進行校外參觀,小至幼稚園像寵物般的坐在手拉車被老師拉著(情景太可愛),大至高中生。 我知道我們本地也有這類活動,但印象中非常有限,令我感覺到兩地教育有著的核心分野,可能教了出來不能成才,但不能遠離教育人民的初衷。

//

近月一系列的群眾運動,其實是一群不滿社會現狀的人,帶頭的有某程度政治動機,我看到的不是對與錯,是因與果。 我眼見失望的政策方向,不是這種條例的內容,而是一直停在原地的方向。 如在地的民生政策、環保政策、非地產/商業項目發展,遲遲在硏究當中,西九/啟德一帶原是一個20年前香港大都會的2.0希望,卻也慢慢分割成住房短缺的救火犧牲品,説切身少少的環保分類,又原來政府沒有自己的規管、保貼有限沒法經營、零典範地進行, 我真的不知我放入回收桶內的是否真的得到回放,還是只是塑造美好大都會的花瓶。 遲遲打造不到新的旅遊點,市內已狹窄,還分流不到遊客到其他地方,我都為他們辛苦。 狹窄至極的環境,怎樣可令人快樂。

香港需要一個平衡,長期傾斜的支柱令遊戲玩不了,人囗過盛地方細小,什麼都被框住,低天花大窗台等等變成賺錢工具。 人,有思想有感受的,年輕人及中年人看過世界的一切可能性。 工時長、賺得小、住得更小、發展零展望、貧窮加劇,不需專家也可推斷香港不變只會更壞。 香港人的心聲有誰做得到。

四天

Mobile Phone, Photography, travel

本人放假的節目可以簡單得很,在海濱公園坐下,細閲没有多餘消費廣告的免費文化雜誌。 寧靜的環境下,令每隔一分鐘頭頂飛過的飛機聲十分明顯,經常在想機上的幸運兒今次是飛往地球的那一個角落,我又何時可成為這些幸運兒呢?進不了航空公司工作,低職位又沒有公幹機會,令我更想自主地去經歷的第一次的單獨旅行。

多得公司需要我計劃定上半年的年假,我才認真選定日期。 地點方面,原來一直都已經在心中,只是有點遠、有點貴。 現在回想由Gardens by the Bay開幕、至新聞一則又一則比較兩地、至跟與移居到港的新加坡博客短聚、至追有廖碧兒演出的新加坡劇Lion Moms、至劇集影響後經常到Toast Box,這通通令我一步又一步踏近這小國。

四天的外遊,我跟本沒打算用攝影的心態去看待,更坦然不再想去碰充滿傷感的相機箱; 攝影回歸原點,用來序事、用來留念。 踏過的每一步總是懷著了解當地的本質去探索。 早上飄來的南洋咖啡香,晚上陣陣的印度香料,這多國共存的國家完全有別於像重慶大廈的兩層商場。